分類
家長園地

「我好攰呀」如何改善疲累感?

撰文:姚怡超中醫師

作為父母,要照顧家庭,又要工作,真的會疲憊不堪。筆者閒時喜歡看清談節目,聽聽名人對生活和人生觀的獨特意見。有次大家談及香港人的生活繁忙,疲倦似乎是必然的「副產品」。但是,大家卻「死撐」說我們並不累,因為人人皆如此,只是正常的生理反應。那麼,這是否真確呢?

疲倦其實是一個主觀感覺的表現,所以只有自己才可以領會。有部分情況,可以從行為上表現出來,例如不願起床、說話乏力、缺乏正常體力等。中醫認為,疲勞為害,涉及五臟六腑,主要為脾、肝、腎,首當推脾,屬「虛勞」的範疇。

3種疲勞 原因各有不同

疲勞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分類。其中一個方法是將疲勞分為 3 類:身體、腦力、心理。身體疲勞是最常見,而且亦是大家最容易發覺的。在正常工作後,感到勞累是很正常的現象,在休息後便可恢復。可是如果在休息過後未能夠恢復,或勞累的次數和程度過多,這就是疲態,也可以說是「亞健康」的狀態。

而腦力疲勞是用腦過度所致,最基本的症狀是記憶力下降和專注力不足,其他病徵,包括嗜睡、集中力不足、耳廓發熱、聽力不足等。心理疲倦則是排除身體問題後的心理感覺,可能因為睡眠不足或營養供應不足所誘發。如果多於一個以上的表現同時出現,就很可能會定性為現代人稱的「疲勞綜合症」。

疲勞出現 與五臟失調有關

從中醫角度,疲勞現象的出現,與五臟的失調有密切關係。不同的表徵可與某個臟腑有關,例如氣力不足多與宗氣(肺臟)有關。中醫認為,人體的整體活動,全賴於元氣的狀態。元氣「廩賦於先天,滋養於後天」,是指元氣來自父母之精,既生以後,主要來自飲食水穀精微的補充和滋養,同時要依賴脾胃正常的功能和借助自然界的清氣(即良好的空氣),雖然都是疲累,但是在証形上還是有分別。

 

人大概可以分為以下四大體質:

  1. 痰濕體質:這類人不但身形肥胖,而且疲勞痰多,易於睏倦、四肢怠惰、食後胃脘不適、便溏等。除了可以透過中藥調理,也可以靠長期鍛鍊身體改善。包括慢跑、游泳、太極、八段錦等。
  2. 氣虛體質:這類人的肺氣不足,精力缺乏,稍微勞動便有疲勞的感覺。由於肝氣強弱又與人體免疫力有關,所以他們容易生病。其他表徵包括少氣懶言、常自汗出、語聲低微、舌淡苔白、脈虛微弱等。雖然可鼓勵進行運動,但是需要慢慢開始和慢慢遞增。另外,可以以腹中氣海穴為中心作打圈的按摩,每天 3 次,每次 10 分鐘。此法可以健脾運胃、培本補元。
  3. 陽氣體質:這類人整體新陳代謝低,會表現為怕冷、精神萎靡、嗜睡等。除了可考慮服食中藥調理外,還可以「溫臍法」增加腎元陽。方法是用點燃了的艾條在肚臍上的神闕穴上方縣空灸治,每天 2 次,每次 15 分鐘,以感覺到溫暖而可忍耐度為主。
  4. 氣鬱體質:多表現為情況不穩、容易憂鬱、沒有堅持力、多疑等心理不平衡的狀態。當然,身體的不適,例如肋部脹滿,睡覺不佳等也會出現。不過,與情志的起伏有密切關係。平日多與人談天分享,是最簡單開導自己的方法。同時,也可以試試「玫瑰山藥粥」。方法是將玫瑰、薏苡仁、淮山加米煮粥,每天1 至2 碗。

無論如何,疲勞的感覺是很令人困擾。除了不適外,旁人有時會懷疑是否屬弄虛作假。所以我們必須正面面對,並找到調理的正確方法。不然,疲勞這種亞健康的狀態很可能演變成真正的疾病,那就麻煩了。

 

分類
家長園地

醒腦提神 增強記憶力 可以吃甚麼?

撰文: 註冊營養師(澳洲)鍾蓉文

又來到考試季節,莘莘學子正開始努力溫習備試。不少家長都會問:「有甚麼食物可幫助子女提神醒腦,保持良好記憶力呢?」

碳水化合物

碳水化合物經消化後轉化成葡萄糖,為腦部提供充足能量,故筆者建議每餐進食適量碳水化合物,以維持腦部有效運作。食物來源包括:五穀類如飯、麵、麵包、燕麥等,以及高澱粉質的蔬菜如馬鈴薯、粟米、蕃薯、栗子和芋頭。選擇高纖的五穀類如全穀物早餐、燕麥、全麥包和紅米等,可令血糖更穩定,保持集中力。

奧米加3脂肪酸

奧米加3脂肪酸如EPA和DHA,是構成大腦細胞膜及神經組織主要元素,維持神經系統訊息的正常傳遞,有助保持良好記憶力。奧米加3脂肪酸可從進食深海魚如三文魚、吞拿魚、鯖魚等攝取,筆者建議一星期進食 2 至 3 餐,每餐約2至 3 安士(即手掌心的大小)。另外,杏仁、合桃、牛油果等亦含豐富奧米加3脂肪酸。

卵磷脂

卵磷脂是組成神經傳導物質「乙醯膽鹼」的重要元素之一,因此攝取充足則有助活化腦細胞,令思考更敏銳及增強記憶力。雞蛋、黃豆及其製品如豆腐、豆漿和茄汁焗豆等都含豐富卵磷脂。

鐵質

鐵質是製造紅血球的主要元素,為腦運送足夠氧氣及營養,幫助保持頭腦清醒。紅肉類如牛肉、羊肉和駝鳥肉含豐富鐵質,筆者建議一星期可進食 2 至 3 餐,每餐約 2 至 3 安士。鐵質亦可從深綠色蔬菜如菠菜和紅腰豆等攝取,但由於植物性鐵質較難被人體吸收,因此同一餐可進食含豐富維他命C的食物,如橙、奇異果和蕃茄等,以增加吸收。

抗氧化營養素

壓力及不良飲食會增加體內自由基,破壞身體細胞及加速退化,或會令記憶力受損。維他命A、C及E 均有抗氧化功能,可保護腦細胞免受自由基破壞,防止記憶力衰退。含豐富維他命A食物包括紅蘿蔔、南瓜和菠菜等;維他命E 亦可從果仁、雞蛋和乾豆中攝取。

以上營養素可促進腦部健康,但大家不應只側重於單一營養素的攝取。筆者鼓勵大家飲食盡量多元化,全面攝取足夠營養,令腦部維持最佳運作。

分類
家長園地

讓孩子學習面對失敗

撰文:財商教育協會課程及培訓總監   關顯彬先生

很多情況下,給孩子帶來最大的打擊往往不是失敗本身,而是他對挫敗的理解。例如孩子沒被選上代表學校參加校際比賽,他們一般想到的原因可能是能力不及同學。但其實背後或許還有其他原因,可能老師擔心他弄傷了,就不能代表學校參加其他更重要的比賽。這樣做不是教孩子逃避責任,而是有時候我們需要讓孩子明白,導致失敗的確實是他們自身的因素。

父母必須提醒孩子,任何人開始做一件事時往往都會有困難。父母應該勉勵孩子堅持到底,不必把盡善盡美的要求看得過重。不要迫不及待地為孩子提供幫助,讓他們自己試著用不同的方法來迎接挑戰。例如孩子學寫毛筆字有困難,可以先讓他臨摹。

作為孩子,對周圍的人和事物的態度常常是不穩定的,易受情緒等因素的影響,在面對困難和失敗時,他們往往會產生消極情緒,不能以正確的態度對待失敗,從而產生抗逆力。這時,父母要及時告訴孩子,失敗並不可怕,只要勇敢一點就能做好的,從失敗中吸取教訓,看一看下次怎樣做。父母要有意識地將孩子的失敗作為教育的契機,引導孩子重新鼓起勇氣,大膽自信地再次嘗試。同時,教育孩子敢於面對困難和挫折,提高克服困難和抗逆力。

人生中,沒有人可以長久不敗,像中國「欄王」劉翔亦曾經在倫敦奧運會中失手,只有勇於面對失敗的人,才有機會再次展現成功的笑容。

父母都要懂得教育孩子勇敢面對失敗,因為沒有人一生都是平步青雲的。我們從小明白「失敗為成功之母」的道理,所以正視失敗沒甚麼可怕。但如果細察我們對這句話的認識,重點應該放在「成功」,而非「失敗」,以致於我們對失敗的認同還是有條件的。當失敗不能保證未來的成功時,失敗恐怕還是一種羞恥與罪惡。因此,父母必須好好弄清楚,自己究竟在教導孩子面對失敗,還是逃避失敗呢!

分類
家長園地

「唔得!」「唔准!」「唔可以!」真的有用嗎?

很多時候,家長會因為小朋友不守規矩,或是挑戰了一些底線而大發脾氣。例如家長不想小朋友碰某件東西,家長只會說:「喂!不准碰!」、「不可以!」和「停」等,那麼小朋友便會聽到很多這一類「不行!」和「不准!」的句子。其實,這樣會令孩子經常覺得自己做錯了,繼而會打擊他的自信,令他將來做事時可能會逃避。

那作為家長的,有甚麼辦法讓孩子在守規矩的同時,又不會打擊他的自信呢?家長又可以用甚麼說話技巧呢?

舉例而言,如果小朋友現時大發脾氣,氣得漲紅了臉的時候,我們可以利用以下的「三部曲」處理:

第一部曲:說出他的感受

「爸爸媽媽看見你很生氣……」

「你看你氣得漲紅了臉……」

家長可以嘗試幫孩子說出他的感受,這是第一個、亦是很重要的步驟。

第二部曲:訂立守規界線

孩子發脾氣時,能會有打人的行為,那家長要立刻劃定一條界線:「好的,我們這裡是不傷害對方的。」幫他訂立守規界線。

第三部曲:安排疏導平台

如果孩子已出手打人了,家長便要為孩子安排一個平台,疏導他這種憤怒的情緒。

例如家長可以說:「哦!我看到你生氣得漲紅了臉,而且還氣得想打人呢!不如你顯示給爸爸看,你有多生氣吧!」「你不如打這個鯊魚公仔吧!」

可能小朋友便會說:「嗯,好的!」然後就搥打這個鯊魚公仔。在這時候,家長便要告訴他:「哦,爸爸看到你真的非常生氣。」

家長讓他抒發情緒,那小朋友就會明白,原來當自己有負面情緒的時候,是會被父母所接納的。

只要家長用了以上三個步驟,不但可以接納孩子的負面情緒,也不會縱容他們的錯誤行為,最重要的,是孩子同時也可以學習守規矩。

分類
家長園地

「窮則變,變則通」放手讓孩子學會變通

我們要注意,培養孩子的變通力,要有一個包容的態度,接受一些看似愚蠢的解決問題的方法。由於成人的經驗較多,其解決難題的能力會比小朋友強,因此他們有時覺得孩子想出來的方法不夠好。然而,最重要的是這些方法是孩子自己想出來的,而且亦可行。即使方法不太可行,但他們大概講得出一點道理,勉勉強強做得來便可以了。無論孩子的方法多「蠢」,每一次成功,每一次得到父母的支持,都讓他在將來更有信心解決遇到的難題。

放手讓孩子嘗試

成人想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可能比孩子快,為此我們要讓孩子有足夠的時間去想辦法和嘗試,不要急於將自己的想法告訴他,不然他就少了一次自己解決難題的機會,也就是少了一次進步的機會。父母要放手讓孩子自己面對困難,「窮則變」,在過多的協助下就不會「窮」,「變」的動機也就減弱了。

撰文:激活英文小學羅煦鈞校長

中國有句說話:「養兒一百歲,長憂九十九。」這可算是道出萬千家長的心聲。天氣轉涼,您忙著為他加衣,但看到人家的孩子只穿一件單衣在跑跑跳跳,您可能又擔心他是不是穿得太暖,少了適應能力。孩子不聽話,自把自為,您當然煩惱,但假如他每件事都要問您,您可能又會擔心地說:「唉!不是教過您嗎?怎麼您總是不懂變通?」

從電影看變通力

變通力(Spontonsive Flexibility)是創意的一個元素。懂得變通,就能夠用不同的方法解決一個問題。

大家有看過這套由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「太陽神 13 號」嗎?電影其中一幕講述失控的太空船內,過濾有毒氣體的設備壞了,科學家發現要解決這個問題,就要將一個圓形的接口連接到一個方形的接口上面。大小不同的水喉也不能可靠地接上,他們卻要將圓形的接口接上去?聽起來就知道不可能吧,但假如接不上,過瀘不到有毒的氣體,三個太空人就不能活著回來!結果在彼此合作下,他們用膠袋、紙皮、膠帶等東西,將兩個不同的接口連接起來,成功解決問題。

困難是培養變通力的契機

正所謂「窮則變,變則通」,「窮」在這裡不是指「貧窮」,而是指到了盡頭,亦可說是遇到困難。在事情好像走進了死胡同的時候,只有一些另類或與別不同的方法,才可以將問題解決。

培養變通力正需要讓孩子面對難題,透過思考,嘗試用不同的方法將難題解決。其實孩子每天要面對的難題不會少,例如做數學題、做手工和砌模型等,都需要孩子解決一些難題,我們可以充分利用這些機會,培養他們的變通力。

包容孩子的想法

我們要注意,培養孩子的變通力,要有一個包容的態度,接受一些看似愚蠢的解決問題的方法。由於成人的經驗較多,其解決難題的能力會比小朋友強,因此他們有時覺得孩子想出來的方法不夠好。然而,最重要的是這些方法是孩子自己想出來的,而且亦可行。即使方法不太可行,但他們大概講得出一點道理,勉勉強強做得來便可以了。無論孩子的方法多「蠢」,每一次成功,每一次得到父母的支持,都讓他在將來更有信心解決遇到的難題。

放手讓孩子嘗試

成人想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可能比孩子快,為此我們要讓孩子有足夠的時間去想辦法和嘗試,不要急於將自己的想法告訴他,不然他就少了一次自己解決難題的機會,也就是少了一次進步的機會。父母要放手讓孩子自己面對困難,「窮則變」,在過多的協助下就不會「窮」,「變」的動機也就減弱了。

做父母就是有這個難處,幫得太多或擔心孩子不懂自己解決問題,幫得太少又擔心他追不上別人,而且每天要處理的事情這麼多,又那有時間讓孩子慢慢地完成每天要完成的事情?不過,有些時候,譬如在假日,我們就真的要考慮將生活的節奏減慢下來,讓孩子多處理自己的事情,學習以自己的方法解決困難,發展變通力。

分類
家長園地

幼兒耐性低 學習等待的重要

撰文:樂善堂梁黃蕙芳紀念學校前校長伍家珍女士

幼兒的耐性總是較低,難以容忍等待。自我控制能力是一個個體在沒有外界監督的情況下,適當地控制和調節自己的行為,抑制衝動與堅持不懈地保證目標實現的一種綜合能力。它是建構自我意識的重要成分,是個體走向成功的重要心理素質。

「媽媽,我現在就要到公園去,現在就去,我不要等啊!」為甚麼「等待」對幼兒來說這麼困難?為甚麼當父母在打電話、在超市購物排隊或為客人準備飯菜時,兒童的耐性總是這麽低呢?

等待是孩子成功的印記

20 世紀 60 年代美國心理學家米歇爾教授進行了一個軟糖實驗。他把一群年約4 歲的孩子帶到一間陳設簡陋的房子,然後給他們每人一顆非常好吃的軟糖,同時告訴他們,如果馬上吃軟糖,就只能吃一顆;如果 20 分鐘後再吃,將獎勵多一顆軟糖,總共可以吃到兩顆軟糖。在米歇爾離開後,有些孩子已急不及待把糖吃掉;而另一些孩子則耐住性子、閉上眼睛或頭枕雙臂作睡覺狀;也有孩子用自言自語或唱歌來轉移注意,消磨時光以克制自己的欲望。通過觀察,米歇爾發現有三分一的孩子馬上吃糖果,有三分一的孩子則一直等米歇爾回來,兌現額外獎勵後才開始吃,另外三分一的孩子一開始堅持,但後來卻忍耐不住放棄了等待。

米歇爾繼續追蹤研究參加這個實驗的孩子們,直到他們高中畢業。追蹤研究的結果顯示,當年馬上開始吃糖的孩子在青少年時期表現得缺乏自信,與同齡者相處不好;等到最後才吃糖果的孩子則交際能力強、有主見且學業出眾。「等待者」較「不等待者」的考試成績平均高出 210 分。實際結果說明,能等待的那些孩子,其成功率遠遠高於那些不能等待的孩子。

 

就上述實驗,米歇爾提出了「延遲滿足」這個概念 ─ 能夠堅持等待就是能夠延遲滿足,具有延遲滿足能力的孩子在成人後較容易獲得成功。

 

讓嬰兒學習等待一會

忍耐不是孩子與生俱來的東西,但它可以通過學習來掌握。孩子學習忍耐前必須具備「估量、理解時間的能力」和「領會因果的能力」,然後我們才可以培養忍受挫折和延遲滿足的能力。

零至 18 個月的嬰兒只有兩三分鐘的忍耐力。即使如此,我們也必須讓新生嬰兒學會等待一會兒,鼓勵嬰兒忍耐是從簡單地告訴他開始的。當他聽到您的說話,他就會開始考慮稍後將出現甚麼,因此父母可以一方面為嬰兒預備他的需要,一方面用說話描述您為他預備了甚麼。當幾個月大的嬰兒聽到您的說話,他便會停止煩躁以此表明他已經懂得你的說話,因為語言聯繫著因果思維,所以它幫助嬰兒學會延遲滿足。

分類
家長園地

小朋友扭計瞓地 要如何處理?

撰文:精神科專科許龍杰醫生

很多家長都試過有這樣的經驗:帶小朋友出外遊玩,原本一家人心情愉快,小朋友也玩得盡興。但突然之間,小朋友提出一些無理要求(如看見玩具要買),家長不容許,小朋友就即時變臉,哭哭啼啼。當家長嚴厲訓斥,小朋友卻變本加厲,不但哭鬧得更大聲,更扭盡六壬,蹬腳瞓地,引來街上途人注目(甚至可能懷疑你在虐兒)。家長無計可施,唯有極盡安撫,甚至舉手投降,買下玩具給小朋友,希望平息風波。最後,小朋友一但要求得逞,玩具還未到手,便已經破涕為笑,之前的哭鬧一掃而空,令家長哭笑不得。

可是,家長有沒有留意,假如這些「因扭計壓力而妥協」的情況出現的次數愈多,小朋友的哭鬧次數卻會不減反增?這是由於一個心理學現象 - 正向增強現象」(Positive Reinforcement) 的後果。所謂正向增強現象」,意思是當對方出現一個行為之後,假如即時給予對方獎勵,那個行為便會再次出現。當獎勵愈多,行為重複出現的機會也愈高。

套用在剛才的例子上,假如小朋友哭鬧不止,在他情緒最激動之時,假如大人滿足了他的無理要求(如買玩具),這便等於獎勵了他哭鬧的行為,以後當小朋友有其他不合理的要求,便會更傾向用哭鬧的手段來達到目的。另外,一般小朋友都希望得到父母的愛和關注,假如父母平時愛理不理,但小朋友一哭鬧,父母便立時緊張萬分,因為即使打罵也是關注的一種,久而久之,小朋友便會傾向以哭鬧,作為吸引父母注意的手段。

所以,家長要適當處理小朋友的哭鬧,首要的事是父母要保持溫和的態度,但同時要堅持原則,不可以輕易妥協,特別是不能因為小朋友持續哭鬧,就最終屈服而滿足要求。假如父母無法控制場面,可以嘗試減少對小朋友的注意,如移開眼神接觸、木無表情或不與小朋友說話等。另外,假如哭鬧的場所是在家中發生,家長可以帶小朋友到一個寧靜的角落,切斷所有對小朋友的關注,讓小朋友慢慢冷靜下來,再對他慢慢說清楚問題所在。

當然,更重要的是當小朋友行為良好,沒有哭鬧之時,要不時給予小朋友適當的關注,讓小朋友有安全感,不會用大吵大鬧作為「籌碼」,來爭取父母的愛,這才是治本之道。

分類
家長園地

食早餐較聰明 甚麼早餐可以「醒腦醒晨」?

家長園地

11 月 2022

撰文:家營營養中心創辦人

   資深營養師 吳耀芬

開學了,小朋友上學前有沒有吃早餐呢?很多小朋友有不同的原因,養成了不吃早餐的習慣,但是各位家長要留意,原來早餐對小朋友的成長有很大的影響呢!

早前中文大學的研究顯示,原來早餐對學生的學業成績有重大影響。有每天吃早餐習慣的學生,考試成績較一般沒有吃早餐的學生高出5分之多。為甚麼吃早餐會令我們更聰明呢?

由於腦部需要血糖作為營養的吸收和消耗,但當我們的身體整晚處於沒有食物的狀態下入睡,身體已消耗了我們一整天的血糖。所以,我們更需要進食早餐以補充血糖,令我們的反應變得較快。家長可能會問,有甚麼早餐比較適合小朋友?

甚麼早餐可以醒腦醒晨

1. 澱粉質的食物

包括粥、粉、麵、飯、麵包和餅乾等,所以我們可以吃一件三文治一碗通粉或米粉也可以;甚至飲牛奶、吃燕麥片或粟米片也沒有問題。

 

2. 補充蛋白質

由於蛋白質本身也可以讓我們的反應會快一點,例如雞絲含豐富的蛋白質,所以早餐可以選擇一碗雞絲湯米粉或雞絲湯通粉,或吃一份芝士蛋三文治,也可以幫助我們補充一天的需要。所以各位家長記得提醒小朋友,要吃了早餐才上學了!